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6-5-18 19:01:43

摘自《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

摘自《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

  【經】皆是大阿羅漢。眾所知識。
  【疏】上句表位。下句表德。大者。揀餘小聲聞故。梵語阿羅漢。此有三義。一應供。二殺賊。三無生。即前乞士怖魔破惡果也。知識者。聞名欽德曰知。現形敬奉曰識。一云見形為知。見心為識。一云知即是識。亦可眾中知識。為眾導故。
  【鈔】揀餘者。初果至四果。皆聲聞位。今曰大阿羅漢者。表是四果聲聞也。應供者。凡夫無德。前三果有德而未大。未名應供。今梵行已立。超出三界。應受人天供養故。俱舍云。供養阿羅漢。得現在福報。是人天植福之良田。受施無慚。故曰應供。始焉持缽。期福眾生。今已證道。理應受供。云乞士果也。然佛亦名應供。羅漢局於人天。佛。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所應供也。殺賊者。煩惱劫功德財。傷智慧命。前三果見惑雖斷。思惑尚存。今斷思惑七十二品俱盡。如亂流悉殄。天下太平。故曰殺賊。始焉以惡為敵。今惡已滅。云破惡果也。
  【演】斷心惑七十二品者。思惑分三界九地。共九九八十一品。若初果則全未斷。於第二向中。斷欲界前六品。即證二果。於第三向中。斷欲界後三品。即證三果。然尚有上八地七十二品在。復於四向中斷盡。方成四果阿羅漢也。
  【鈔】無生者。凡夫生死無量。初果七返生死。二果一生欲界。三果不來欲界。猶生色界。今生緣已盡。不受後有。故曰無生。始焉願出生死。令魔起怖。今證無生。云怖魔果也。
  【演】初果七返二果一生者。欲界九品思惑。上上品。潤二番生死。上中。上下。中上。三品各潤一生。中中。中下。二品同潤一生。下上。下中。下下。三品同潤一生。故初果七返生死。二果一生欲界也。
  【鈔】聞名現形者。是親疏一對。知者耳聞則思慕願見。識者目擊則奉事不違也。見形見心者。是淺深一對。知者則面對光儀。識者則神交意地也。如二僧覲佛。其一道亡。佛以亡者為先見我。即見心之謂也。
  【演】二僧覲佛者。昔有二僧相期覲佛。時值炎暑。行至中途。熱渴欲死。共覓水飲。見一清水可掬。而多細蟲。一僧以有蟲故。不飲而死。一僧從權。乃得見佛。具白前事。佛言。道亡者為先見我。以尊我戒律。即親見佛故。
  【鈔】知即識者。猶言相知相識也。德高望重。名滿天下。人人知之。人人識之。故曰眾所知識也。一說舉眾之中。此為多知多識。人天眼目。云眾導也。今人稱善知識。亦具二義。一者對惡而言。以我所知識。有善有惡。今是善之知識故。二者此人有了然之知。卓然之識。人所不及。是知識之善故。
  【疏】稱理。則自性無漏。是羅漢義。自性無迷。是知識義。
  【演】自性無漏者。漏有三。謂欲漏。有漏。無明漏。欲漏。即欲界貪愛。有漏。即上二界貪愛。無明。即三界中癡。此小乘之漏。若大乘之漏。不唯三界貪癡為漏。有無明惑。不居中道。漏落二邊。亦漏也。今自性。從本以來。無有變異。不可破壞。何漏之有。論云。智體不動。具足無漏性功德。是也。
  自性無迷者。迷。有二。謂根本不覺。枝末不覺.因一念無明妄動。遂成三細六麤種種迷癡境界。然自性。從本以來。一切染法。所不能染。何迷之有。論云。一切染法不相應。故名如實空。是也。
  【鈔】心源本寂。則諸漏全空。心體本明。則群迷安在。法華謂是真阿羅漢。起信號曰真實識知。彼沈空為寂。作念而知者。名字羅漢。虛妄知
  識也。是故邪見與正見一體。眾妙與眾禍同門。息心達本源。庶幾可以為沙門矣。
  【演】心源者。心。為萬法之源也。諸法從本來。常自寂滅相。曰本寂。既曰本寂。則欲。有。無明。以及二邊等漏。向何處著腳。故曰全空。
  心體者。心。為法界之體也。光明照一切法界悉清淨。曰本明。既曰本明。則見思。塵沙。以及無明等惑。向何安立。故云安在。
  法華謂真阿羅漢者。法華經中。迦葉須菩提等。聞喻說一周。開權顯實。乃云。我等今者真是聲聞。以佛道聲。令一切聞。我等今者真阿羅漢。應受人天一切供養等。
  起信號曰真實識知者。起信論云。從本以來。自性滿足一切功德。所謂自體。有大智慧光明義故。遍照法界義故。真實識知義故。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。沈空為寂者。二乘棄有著空。墮無為坑。飲三昧酒。乃枯寂之寂。非本寂之寂也。乃名字羅漢。非真阿羅漢也。
  作念而知者。凡夫生心動念。緣而後照。慮而後知。乃妄作之知。非本明之知也。乃虛妄知識。非真實識知也。是故下。結勸。
  沈空之寂。為邪見。本寂之寂。為正見。古云。魔界與佛界。一界無別界。故曰邪見與正見一體。
  本明之知為妙門。作念之知為禍門。經云。知見立知。即無明本。知見無見。斯
  即涅槃無漏真淨。故曰妙與眾禍同門。
  息心達本源者。古云。三界兮擾擾。六趣兮昏昏。息心達本源。故號為沙門。今則息邪見眾禍之妄心。達正見眾妙之本源。庶幾可以為沙門矣。
  三出名號二 初眾名。二總結
  初眾名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摘自《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